2020-09-22
媒體新聞報導
古坑咖啡復活了!用AI管理老闆娘的筆記本,再也不必看老天臉色
曾是咖啡聖地的古坑,15年前因混豆事件讓消費者信心跌至谷底。為了「復辟」皇室咖啡,雲林縣政府找來緯創子公司,共同發動革命。科技化的農業管理,讓農民再也不必看老天臉色。
雲林古坑咖啡企業董事長徐飴鴻想要振興曾經名震一時的古坑咖啡名號,以咖啡莊園和社區結合,讓地方重現生機。圖片來源:吳宙棋攝
雲林古坑咖啡企業董事長徐飴鴻想要振興曾經名震一時的古坑咖啡名號,以咖啡莊園和社區結合,讓地方重現生機。圖片來源:吳宙棋攝
七月底的日頭赤焰焰,曬得人頭皮發麻。
雲林古坑檳榔樹下的咖啡樹,有的正在開白色小花,有的卻結實纍纍。
台灣雲林古坑咖啡企業董事長徐飴鴻感嘆,「今年開花不正常,可能是氣候極端變化影響,它覺得生命受到威脅,要快結果繁殖下一代。」
在台灣,咖啡樹一年最多開花達7次,需耗費大量人力分次摘採,遑論後續的加工、烘焙和倉儲管理等等,每一樣程序都需要人手支援,且因產量規模小,成本遠較飄洋過海來的進口咖啡豆還要高。
然而,一場結合科技的「咖啡革命」正在古坑上演。
隨著緯創集團子公司緯謙科技和雲林古坑咖啡企業合作,建置智慧管理流程,以現代科技顛覆傳統生產模式,為當地帶來新契機,不但吸引年輕人回流就業,咖啡產業更可能因此重生。
「過去農業都要靠救助,我們要努力讓農業變成有競爭力的產業,」搭建起合作平台,雲林縣政府計劃處長李明岳說,「我是用槓桿原理找出亮點,讓不管是返鄉或是在地的人,都會覺得『有為者亦若是』而願意跟進。」
回溯過去,早在日治時期產自古坑的咖啡,即曾被總督府進貢給日本天皇,之後逐漸沒落。
直到2003年雲林舉辦第一屆咖啡節,再度打響「古坑咖啡」名號,帶動當地觀光產業,景觀餐廳四處林立,周邊的咖啡庭園一度有上百家。
天皇的貢品為何淪落?
但是,2005年傳出進口豆混充本土豆以高價出售,動搖消費者信心,此後一路下滑,單日來客量從最高3萬人萎縮剩不到千人,餐廳和民宿一家家熄燈,咖啡庭園更僅剩25家。
如今的古坑,曾有的風華不再,只有路邊偶見油漆掉落的斑駁招牌。
為了改變現狀,雲林縣政府找上願意求新求變的在地人徐飴鴻,透過經濟部的智慧城鄉計劃媒合緯謙科技,讓科技走入農業領域,希冀讓當地的咖啡從種植(一級)、烘焙加工(二級)、銷售(三級)的產業發展模式,發揮相乘綜效升級為六級產業。
善用大數據,不必看老天臉色
科技介入田間管理,讓咖啡的風味再也不用看老天臉色。
「那是微型氣候偵測器,放在地面怕猴子會拿走,」順著徐飴鴻的太太郭慈訓的手望過去,一個散發閃亮光芒的盒子直挺挺站在屋頂,「我們盡量與猴子和平共處,」她加了一句,示意周邊環境保持最自然的生態風貌,野生動物也能自由自在來去。
微型偵測器放在田間,以偵測搜集當地的氣候數據,包括每日的溫度、濕度和雨量、風力、日照度變化。
「蒐集到的所有數據都會上傳到雲端,」緯謙科技雲應用服務營運中心經理吳鍾淇說明。
因為咖啡的品質完全取決於當地的微型氣候,只要掌控數據就能從每一年的氣候研判所產的咖啡風味,甚至預測採收量、可能遭遇的病蟲害以及早因應。
走進工廠,烘焙機發出隆隆低頻聲,一旁桌上的筆電畫面中,藍色、紅色的曲線不斷在變化,豆子在烘焙時的溫度、時間等數據都會直接輸入,咖啡烘焙師邊操作邊確認是否符合最佳曲線。
「我們會測試每一批咖啡豆最適合的烘焙度和果香呈現,透過大數據的搜集,找出最適合消費者口味的曲線,」徐飴鴻比劃著,即使是不同的烘焙師,只要照著烘焙曲線進行,品質即有一定的穩定度,不用靠經驗傳承,也不至於因人而異。
現代化的倉儲管理則讓咖啡永遠保持新鮮。空氣中飄散著濃濃的咖啡香,10餘個穿著粉紅T恤的年輕人來來去去,有人正低頭,小心謹慎地從眼前一盤黃色的咖啡豆,挑出有瑕疵的壞份子。
(吳宙棋攝)
(吳宙棋攝)
郭慈訓引領《天下》記者走進後方的小倉庫,一袋又一袋的麻布袋堆疊,她邊拿出手機邊說明,「每一袋上面都有QR Code,我只要掃一下就知道種植的小農以及進貨的順序。」
因為每個小農產出的咖啡豆送達的數量和時間不一,過去進貨常常隨意置放,而取貨烘焙時卻是從最順手的地方拿,以至於堆置在下方的豆子往往放到發霉。
如今透過倉儲管理系統,咖啡豆可以按照先來後到,以最新鮮的姿態送到消費者手中,尤其是主打品牌TGC(Taiwan Good Coffee)的精品咖啡更需搶時效,一磅最高可以賣到四千台幣。
徐飴鴻創建的咖啡品牌TGC,每一包都能追本溯源,找到種植烘焙的所有資訊。(吳宙棋攝)
智慧管理,年輕人更願意加入
和雲林古坑咖啡企業的合作,是緯謙科技投入農業科技的試金石之一。從咖啡、養殖魚到養雞場,緯謙科技逐步涉入農業深水區。
總經理夏志豪坦承,經濟部的智慧城鄉計劃對企業是誘因,也符合緯謙原先設定的使命,跟古坑咖啡企業的合作模式一旦成功,自然會吸引更多農企業願意張開雙臂嘗試。
過去,咖啡從生產、烘焙到銷售等所有數據可能都被記錄在「老闆娘的小筆記本」,夏志豪說,經過一年的磨合,緯謙更了解咖啡種植的流程和專業,也運用AI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大數據解決農企業的需求,從田間監測、烘焙加工到倉儲管理,都有一套自動化流程,除建置科技基礎建設,也改善了經營環境。
「現在契作的咖啡農愈來愈多,固定收購的農戶除古坑,也有南投國姓和仁愛鄉到屏東三地門等等,」徐飴鴻說,咖啡農在栽種時遇到問題,拍照直接上傳系統,即可以透過線上教學傳授解決方法,做到智慧化、友善管理,讓年輕人更願意投入,他也可掌控咖啡栽種過程的安全。
週間的中午時分,距離雲林古坑咖啡企業咖啡莊園約1公里路程遠的大埔社區客棧內人聲鼎沸,都是中午到此品嘗竹筍的遊客。
飽餐後沿著松柏溪散步或是騎自行車,一路到莊園品飲現場沖泡的咖啡、參觀咖啡工廠,已經成為這個僻靜的村落最受歡迎的農村小旅行行程。
曾經盛極一時的風光,是否會再度回到古坑?在以往的獵奇風潮過後,這道從土地長出來的獨特阿拉比卡風味,或許才是打開大門的那把鑰匙。(責任編輯:陳郁雁)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707期》採訪整理